欢迎来到中格文档网!

党课: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成功道路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4-03-28 15:00: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成功道路,供大家参考。

党课: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成功道路

党课:中国共产D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成功道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不仅科学、生动、形象地解读和阐释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之问,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党百余年来,在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面向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
坚持面向人民,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大众化;
坚持面向世界,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时代化,从而开辟了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成功之路。新时代新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梳理与深入探求百年来中国共产D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道路与经验,对于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内在规律,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一、面向实际:在中国化道路中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中国式话语在历史语境、话语结构、话语方式乃至话语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与中国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其转化为能够正确回答中国问题并彰显民族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才能发挥其变革社会的真理力量。

  1.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问题意识推动话语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围绕不同历史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而进行理论阐释和话语创造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密切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构建了以“阶级斗争”“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人民民主”“群众路线”等话语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不仅生动科学地阐释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的问题,而且战胜了党内“教条主义话语”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话语”,在中国革命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在指导完成近代中国面临的双重历史任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新话语、新概念和新判断,科学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道路、阶段、任务、动力等一系列问题,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不仅推动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础。***、胡锦涛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国情世情党情,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话语,在诠释与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话语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导向,以中国人民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为中心,概括和凝练了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自信”“新时代”“中国梦”等为核心的标志性概念及话语,不仅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而且推动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由此可见,科学解答基于实践之上的历史与人民之问是中国共产D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内在驱动。

  2.以文化为底色,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契合点,创造了大量既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又蕴藏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新话语。在革命年代,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等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话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的思想路线;
新中国建立初期,周恩来秉承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中国特色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用“小康社会”这一中国传统理想社会在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创造性地诠释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成发展的科学构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设计了发展蓝图;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的文化意蕴,用“与时俱进”这一话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进取、勇于革新的精神品格;
胡锦涛在传承超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凝结并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政治话语,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时代背景下,***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梦”的新话语,为民族复兴树立了精神旗帜。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血脉之基,离开了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就会失去灵魂和色彩。

  二、面向人民:在大众化道路中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话语立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化,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普遍认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1.服务大众,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立场的人民性。“为谁言说”集中体现了话语主体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人民性价值导向,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政治认同。在革命年代,毛泽东立足群众立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由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政治话语上升为党的主流话语,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立场与原则,在政治上,引导人民群众打倒乡村权威,参与乡村政治重建,实现了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政治夙愿;
在经济上,从减租减息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人民群众“耕者有其田”的要求,确保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在文化上,扫除文盲、破除迷信,开展大众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使人民群众在实现政治平等、经济自给和思想觉悟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为党最终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合法性政治地位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基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把“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新论断,作为衡量共产党员是否具备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属性。胡锦涛把“以人为本”的新概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话语,凸显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一套合规律与合目的有机统一的话语系统,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主体的唯物史观立场和以人民为根本的崇高道德标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成功的政治密码。

  2.贴近大众,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通俗化。话语内容的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从西方话语风格转向中国话语风格,从抽象话语形态转向大众话语形态的重要途径。在革命年代,面对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话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在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上注重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话语风格,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达到了组织动员群众投身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进程的根本目的。新时代背景下,***总书记以身作则,坚持用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的大众话语表达治国理政的思想。如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说明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阐述实现中国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用“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表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用“缺钙”来形容部分党员信仰丧失、精神懈怠,侧面强调坚持理想信仰的重要性;
用“打虎”“拍蝇”“猎狐”形容反腐无禁区、全覆盖和零容忍;
用“打铁必须自身硬”表达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
用“圈子”“码头”“两面派”“两面人”等,形容党内不良政治生态。这些“接地气”的话语,既通俗易懂、意义深远,又充满凝聚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成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大众化的最新成果。

  3.教育大众,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方式的多样化。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化”之于众的成功经验,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以通俗化的语言、简明化的形式和大众化的风格,传播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政治观念与行动逻辑。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知识普及和革命思想宣传。在文化教育落后的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学校教育、创办夜校、识字班、读报组、组织文艺活动和戏剧表演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普及,达到了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目的,而且使人民群众理解了什么是“阶级压迫”“阶级斗争”以及“人民解放”“当家作主”等政治话语,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呈现网络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为使马克思主义话语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更深程度上推动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化,中国共产党在注重对传统理论线下宣讲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线上传播。在宣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话语庸俗化、标签化、口号化和简单化,强调以内容为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和理论真相,让人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话语所蕴含的真理力量。

  三、面向世界:在时代化道路中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从国际视野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开放的文化体系,必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散发新的时代光芒。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应当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善于从世界文明成果中汲取有益成分,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要勇于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扩大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世界影响力。

  1.坚持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时代内涵。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坚持以开放的眼光对待西方文化。毛泽东认为:“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在革命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放眼世界,将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最终产生了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话语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将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这一概念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概念,完美地诠释和破解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另外,中国共产党在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了以“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民族区域自治”“民主集中制”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民主话语体系,不仅打破了西方民主话语的单一模式,而且为人类民主话语增添了实质性新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学习与借鉴,立足中国国情,对世界文明成果不断进行鉴别、吸收、消化、整合和再造,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中西融合创新中走向世界。

推荐访问:党课: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成功道路 中国共产党 党课 建构

本文来源:https://www.feiyangkj.com/fanwendaquan/dangkexiazai/3240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