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格文档网!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10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4-29 17:30:07

篇一: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在这一时间段,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会自主地劳动?又有多少家长注重过孩子的劳动教育?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学习压力又大,家长心疼孩子,就将孩子所有的事情大包大揽,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差。家长的这些做法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为劳动对于健康人格有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劳动有利于孩子心灵手巧,爱干活、会干活的人多具有这个优势;劳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勤劳,独立,有责任心,有坚持性等;劳动有利于发展智慧,促使孩子动脑筋,锻炼动手能力;劳动还有利于孩子强身健体,有利于丰富生活等等。

  学习和休息对孩子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可以让孩子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劳动,像整理房间、帮忙做家务……既可以放松孩子的身心,也培养了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且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培养孩子进行劳动的重要性

  孩子从事劳动的时间与孩子的独立性有显著的关系,即劳动时间较长的孩子,其独立性就较强。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这决不单指大孩子。

  对于小孩子来说,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动手,是孩子锻炼思维的体操。

  对于小孩子来说,劳动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得到协调发展,可以使孩子的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的发育成长,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学会干点活,就能减少他们对家长的依赖

  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的形成。所以可以说,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孩子的人生道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为他们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基础。

  年轻的父母们,如果希望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自强不息的性格,健壮的体格,就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

  爱孩子

  就要让他学会劳动

  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应该从贴近儿童的生活开始,从做家务劳动开始。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引导他们进行简单地劳动,放手让他们去学习。

  一、鼓励孩子主动劳动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活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能力,交给他那些能够胜任的、可以愉快完成的事,或者是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可以顺利完成的家务活儿。原则是让孩子能够看到这项劳动的成果,并对劳动产生兴趣。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适应性差而缺乏耐心,甚至半途而废,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鼓励,让孩子坚持下去,在孩子逐渐掌握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夸奖和肯定。这样,孩子不仅能从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激起孩子劳动的信心和决心。

  二、让劳动转变成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

  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三、要舍得让孩子劳动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当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时,家长却对其百般阻止,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

  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四、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而且社区内如果开展义务劳动,家长也要积极响应、参加。另外,家长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时,要主动帮老人干活,最好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自觉性。日后不用家长催促和监督,孩子就能自愿地承担起劳动义务。

  五、别害怕孩子出错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不慎出错,比如洗碗时把碗摔了。面对这种状况,孩子难免惊慌失措,家长应先确保孩子的安全,询问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再轻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这都是在所难免的。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收拾残局,用扫帚将摔碎的碗清扫出去,以免扎伤家人。等孩子彻底冷静下来后再告诉孩子,以后刷碗时尽量把水开得小一点,根据碗的大小摆放好,等等。

  家长必须明白,摔坏的东西是有价的,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

  性是千金难买的。此刻对孩子的宽容,恰恰能让孩子长记性、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同时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随之形成和增长,使孩子受益终生。

  幼儿时期正是孩子发展自理能力的阶段,如果发展的好,孩子的自主性会提高,有助于其建立自信的人格,所以这个阶段应尽量让孩子学习自己动手做,以免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人格的发展上也会出现问题。

篇二: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劳动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是和其他各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经历一个世纪艰难的摸索至今,劳动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外加的东西,一直没有溶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它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以“智力本位”的应试教育盛行的情况下,我们的劳动课和实践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流于形式。受这种功利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的正确认知。这致使当前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一下情况: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鄙视劳动人民;随意浪费水、电、粮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一些大学毕业生贪图享受,不愿下基层,频繁跳槽,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重申,探索劳动教育更好的实施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之于人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劳动决定着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的也决定着个人的收入水

  平。

  马克思说:“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健体,锻炼我们的肌肉和感官。通过劳动使我们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勇者。在劳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生产关系,领悟劳动和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找到自我发展的途径。从事不同的劳动,能加深人们对各阶层人们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人生,找到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树立平等观念,克服人际关系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劳动中可以发展和丰富个性,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另外,劳动可以使人学会宽容、理解、诚信、珍惜时间……所以我们通过劳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哈佛大学教授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劳动是愉乐人生的起点。”

  21世纪的人才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认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劳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应

  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二)劳动之于教育

  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过程服务于劳动过程,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传递。教育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不幸的是,到了古代社会,社会两极分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成了劳心者的专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排斥自然科学。由此,古代教育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一方面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另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

  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正向着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转化。劳力和劳心没有明确的界限,大部分劳动的性质走向“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者的素质成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要求。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规模扩大,有了专门的理论支持,教育走向了独立。然而这种独立“又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即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这种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主智”和“应试”的倾向。这种脱离劳动的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劳动素养,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社

  会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成了必然选择。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

  劳动人出生时的劳动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但成人后有的人仅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人则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表明在劳动能力上人与人的差别。另外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也影响劳动效果和个人的健康成长。以上个人的劳动素养是通过教育进行的。

  人的一生都在劳动,劳动素养的培养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我们要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劳动观念,年龄大些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里的劳动与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有所区别。学校劳动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劳动的目的和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劳动。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在内容上是有所选择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专业教育的劳动具有专业技能培养的性质。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加强劳动观念和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

  我国德育的“五爱”中就有“爱劳动”这一条。可是随着我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使我们的新一代远离了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追求安逸与享乐。这种状况很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意识,做好劳动设计,保证劳动教育时间,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相关教育部门要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课教材,健全劳动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简单的生活服务性劳动和集体劳动中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

  初等教育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我服务的意识,强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并和家庭劳动教育做好衔接,增强教育途径的一致性。校园服务劳动要建立长效责任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利主人翁意识。除了环境责任区的保护以外,可以通过分组分班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培养对自然的感情,学得一些劳动经验,培养劳动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校长曾让一位农民给学校的小学生上劳动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但获得了种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朴实的情感,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从此以后,孩子们亲切的叫他农民老师”。

  另外,教师要适当安排学生参加集体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参观或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动人民和火热的劳动场面,增强对劳动的感情。而且集体性的劳动可以加强集体协作,比在课堂上更能加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

  2、在劳动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技能培养

  教师要通过劳动联系理论与现实,训练学生手脑并用。我们存在一种只强调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倾向,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建议在学习了一项原理之后,要适当进行试验性操作或强调原理的应用,要求他们动手制作小物品或模型,或结合社会调查试着写作文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占有一定和教学时间,并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3、注意教育过程中切不可以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

  一旦劳动意味着强制与惩罚,就失去劳动教育的意义,且易使学生形成对劳动的错误认识。

  (二)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假如普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基础,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则培养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培养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劳动是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列宁提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无论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还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都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劳动教育便成了应有之意。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影响,贪图安逸舒适,金钱至上,追求高消费并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另外他们中有一些人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经不住困难和挫折。还有一些大学生就业后频繁跳槽,稍有困难就选择逃避,为金钱随意放弃自己曾经的职业理想和手头的工作。这样做从社

  会角度看一方面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所以,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劳动者的专业性的核心因素。劳动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环节,在专业劳动中培养对未来职业的兴趣,而且更多的专业能力可以为就业增添砝码。从人自身来说,脑力与体力结合有利于缓解脑力或体力疲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勤工俭学或打工等劳动过程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形成朴实的劳动观念。劳动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不同于道德上的说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课堂。

  鉴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此阶段的劳动教育相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逐渐走向了自觉,逐渐脱离老师的指导,而且劳动结果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本专业的科研基地,在社会上相关的劳动部门成立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实践课和值日周进行劳动等等。另外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和实习和创业活动增强劳动能力。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半工半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据《中国教育年鉴资料》的统计,我国60年代初高校学生劳动实践的时间约占在校总时间的20%~30%,那时的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十年动乱’时期高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

  20%~30%,有的学校高达40%~50%,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受到很大冲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劳动实践在教学计划外部分有了进展,但在教学计划内部分还不到10%。以上文字说明,高校劳动教育仍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好学生充裕的课外时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的教育规划,健全引导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篇三: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活动和实践工作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美德,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教育形式。劳动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劳动教育是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加深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而养成勤劳刻苦、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劳动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属性,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教养自己的品德,培养一种热爱工作、勤劳踏实的精神品质,并能够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劳动教育是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学习生活,让许多学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和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而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成为健康的人。

  最后,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职业的初步了解,增强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更加明确,更加有自信。

篇四: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摘要: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的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能忽视的关键部分。幼儿园教师应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幼儿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本文重新审视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意义;实施策略

  引言

  劳动教育也是育人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幼儿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加强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幼儿感受劳动的过程,帮助幼儿从小养成优良的劳动意识和自我习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

  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品德美德等多方面发展,而且培养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对今后孩子的发展也给予了重要的支持,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活动,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劳动成果的重视。

  (一)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

  幼儿园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让孩子学会某种劳动技能,而是在于塑造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优良品德。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应该是持续性的,但是同时幼儿受到自身年龄、心智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完成较为繁重的体

  力劳动。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引导幼儿完成个人物品的整理、帮助老师整体桌椅、捡拾园内垃圾等方式,使幼儿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培养幼儿劳动精神。

  (二)劳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劳动是综合性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劳动可以促进幼儿大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促进身体的发育。劳动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在参加劳动时,双手的劳动活动可以使脑细胞得到锻炼从而刺激左右脑的开发。例如,当幼儿在擦桌子时,发现桌子上的一处污点怎么也擦不干净,他便会尝试将抹布沾水然后用力擦拭污点,通过幼儿擦桌子过程便提高了幼儿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容易摆脱原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积极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在劳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和同学的沟通能力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在踏入社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劳动可以提高幼儿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在要求孩子们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让幼儿懂得尊重各行各业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让幼儿亲身体验身边工作者的劳动,如清洁工、快递员、医生、绿化员等,感受他们的工作职责,在幼儿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劳动者的热爱之情,深化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幼儿园还可以举办以“今日我是清洁工”为主题的劳动活动,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劳动来体会清洁工的辛苦,从而学会保护环境,尊重清洁工的劳动成果,提高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内容不完备

  现在,幼儿园很少从学校课程的角度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建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幼儿园劳动教育途径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教学,许多老师采用课堂说教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指导,无法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还会降

  低他们对劳动的热爱程度。许多幼儿园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把劳动当作是一种体力活动,忽略了脑力劳动,没有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幼儿园教育注重对幼儿智力和艺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条件匮乏

  幼儿园劳动教育受到场地、时间、家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幼儿园缺乏进行劳动教育的场地,少数幼儿园能够配备专门让幼儿进行种植饲养劳动的场地,但是由于场地大小的限制无法容纳全体幼儿,实际上参与种植饲养劳动的幼儿也是少之又少。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主要还是以五大领域及区域为主,给予劳动教育的时间很少,幼儿不能体会到劳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三)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抵触

  劳动教育比仅仅依靠幼儿园更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现在幼儿的生活条件都很好,在独生子女的年代,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很多事情都是一手代办,例如家长给孩子穿衣服、收拾书包、端饭、叠被子等不让孩子在家做任何家务劳动,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机会,使幼儿无法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家长的这种做还法会让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使其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幼儿的人格。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实施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情操,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幼儿园劳动教育在近几年来才逐渐被重视,劳动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资料也是少之又少,所以要充分结合时代要求,针对幼儿园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现状问题和困境,给出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这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一)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首先,老师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提出合理的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可针对一个孩子的特征提出可实施的教学。小班的幼儿以自我服务为主,例如自己吃饭、脱衣服、自己玩玩具和看书等。中班幼儿可以以自我服务为主,以集体服务为辅,也可以让幼儿轮流当值日生,饭前饭后收拾餐具,将餐具摆放工整,让他们收拾桌子等。大班幼儿可以通过开展劳动主题活动,培养劳动兴趣,激发劳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参观劳动场所,熟悉各种业务,尊重别人的劳动经验和成果。第二,确定幼儿的劳动教育时间,参加劳动的时间影响着幼儿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的形成。只有保证了适当的劳动教育时间,才有助于幼儿高尚品格与习惯的养成,才能使孩子们在实践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乐趣,从而热爱劳动。其次增加幼儿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使劳动教育在实际中扎根,只有老师们切实认识劳动教学的价值和劳动的意义,才能自觉的将劳动教学纳入自己的课程体系。

  (二)劳动教育教师指导策略

  老师可以运用一天的时间来安排劳动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可以结合区角游戏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在各种实践中体会劳动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劳动教育,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饭后指导幼儿自主整理自己桌子上的残渣,帮助保育员老师擦拭桌子,摆放盆栽和杯子。教师还可以利用户外游戏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可以提供滑梯、凳子、骑行工具等引导幼儿进行摆放设计,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拼接,活动结束后让幼儿主动将器材搬回器材室,通过户外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劳动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可以使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来说,他们初次脱离家庭走向校园,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帮助他们提高生存技能,让他们拥有生活的独立性,还可以加强他们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实施,需要社会多方的配合才能取得真实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教师博览,2021,(21):71-72.

  [2]宋霞娟.小学数学文化史课堂教学融合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6):101-102.

篇五: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静海县杨成庄中学

  李素英

  关于劳动教育的有无问题,似乎没有什么争论,因为没有人否定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当前独生子女的教育来说,更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但对劳动教育的涵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以及它应否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德、智、体、美教育之后,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教育决策者参考和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行讨论。

  一、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涵义

  要说明劳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劳动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来控制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物质变换,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人类通过劳动来推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的具体的作用。由于劳动才使猿的前肢变成人的双手,使猿的脑变成了人的大脑,使猿的感官变成了人的感官,总之,使猿的肌体变成了人的肌体,使猿转变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

  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生产水平,推进了社会发展,因而才有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总之,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根源。但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受苦,不劳动者享福,劳动的果实成了剥削阶级任意挥霍的财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发生了分离和对立,少数人的发展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前提,因而社会也是在畸形发展中蹒跚地前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P.333)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开始向这个境界迈进。以上所述,就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缩影。

  劳动教育,也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不甚确定的概念。从其基本内容来分,可分为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从其基本素养来分,可分为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但从其基本任务而言,不外两大方面:一是劳动技能的培养,二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而且与其它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劳动教育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的几个问题,在下面还将做进一步的论述。

  二、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个问题,在无产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中,一直作为一个方针性的重要问题在贯彻执行着。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简称教劳结合),是大工业生产提出的要求。在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一般剥削阶级(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剥削阶级)的教育,不论其所谓的“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中,都不包含劳动教育在内,就剥削阶级的本质而言是鄙视劳动的,当然在他们所实施的教育中,也绝不会有教劳结合的问题提出。

  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教劳结合的要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曾把劳动视为培养自食其力的“自由人”的基本要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也主张使儿童从事生产劳动,以促使其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这些都反映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教劳结合思想。但真正把教劳结合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而且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而设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他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劳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

  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同他所写的《临时中央委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出的“教育的三件事,即智育、体育、技术教育”[3](P.217)是同一思想。这里所说的技术教育的内容,是指综合技术教育,一是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二是学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马克思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1](P.24)从上述可见,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合的意义和作用的论述,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至于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实施技术教育、开办工艺学校等。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主张,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之上的,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它与普鲁东所主张的综合手工劳动的思想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这种手工业、小生产的思想,永远不会实现体脑差别的消灭。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具体地实施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设计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他在《民粹派空洞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因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脱离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

  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P.40)在这里,列宁不但把教劳结合,作为提高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作为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措施,因为没有教劳结合,要想消灭体脑差别,进而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未来社会理想是不可能的。为此,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联共(布)党纲草案》中具体规定了“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遍义务综合技术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生产部门)”;“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5](P.765)并具体规定了通过有关学科的教学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具体实施计划,使综合技术教育成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学科。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的讲演中,他要求共产主义青年团“把自己的训练、学习和教育同工农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的小册子,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6](P.358)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些指示,对于我们今天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贯给予高度的重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极为重视工农教育,把提高工农文化水平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27年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起,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的基本方针,用作指导提高工农文化水平和教育青年一代以及改造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1934年毛泽东

  同志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列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我们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一是学习革命理论,二是实行生产劳动。在当时实行教劳结合,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但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物质困难,更有使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意义在内,因而教劳结合也就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全国解放后,劳动教育一直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爱劳动”订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重要指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便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两化”的要求也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如果说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教劳结合,重在解决劳动者的知识化的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劳结合,则重在解决知识分子的劳动化问题,如1958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实施的体现,甚至把它看作是实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反修防修的重要手段。因而在毛泽东同志的教劳结合思想中,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特别在1957年“反右”之后,他对待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的一面在进一步发展,直到“文革”中的“开门办学”(实际是开门不办学)和“斗私批修”等极“左”的主张,把教劳结合推向极端片面理解的边缘,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时代的要求作了新的阐释,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还强调指出在教劳结合上,“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7](PP.63-64)在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中,不但纠正了过去在教劳结合上一些“左”的做法和错误,而且强调指出教劳结合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劳结合的现代化思想,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安排教劳结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在教劳结合上,根据时代要求,已发展成为与社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结合,当然仍应以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主。教劳结合已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上面谈到劳动教育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就其基本任务来说,既包含了劳动技术教育,又包含了劳动品德教育,前者属于科技教育范畴,后者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下面就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分别予以说明。

  (一)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了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或生活自理)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1.生产技术劳动教育。生产技术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体现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范畴,在基础教育中就是马列主义所主张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中开展生产技术劳动教育,对于中学生毕业后就业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在我国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在中小学中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它既受到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的限制,又需考虑到学校所能承担的程度。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较多地开展农业劳动,在城市的中小学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工业劳动,在我国城镇日益发展的今天,也可以两方面交互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农业实验基地和校办工厂,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场和工厂参加劳动,实行勤工俭学。在今天,农业教育日益走向集体化和机械化,工业劳动日益加强自动化和信息化,工农业的劳动也就日益接近,其差别也将日益缩小,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学校建立小型的工厂(车间)和农场(实验园),有以下的一些优点:使学校在安排生产劳动时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根据教学和教育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时间,使生产劳动教育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使生产劳动与教学和教育有计划地和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学校加强对生产劳动教育的管理和领导,从生产的产品中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其不足之处,是接触社会和群众的机会较少,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推销都会遇到某些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解决。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教劳结合的路来。

  2.社会公益劳动教育。社会公益劳动,对于社会公德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把公益的、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视作是共产主义的萌芽。

  社会公益劳动的范围很广,从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参加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到美化校园、布置教室以及帮助军烈属、照顾孤寡老人、扶助病残同学等等,都属于它的范围之内。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以小分队作环保调查,有的学生长年累月照顾老人和病残同学,有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维护交通秩序等等都是。

  因此,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组织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应当通过学校的团队工作和班级活动,将这项工作认真地开展起来,但要防止活动过多、时间过长、负担过重的问题。

  3.自我服务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之内,内容非常广泛,从个人的起居饮食到家务劳动和学校生活,都应有规范的要求。中国古代对此就极为重视,如朱熹主张从儿童时代,就要培养他们应对的能力;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开首就提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要求。剥削阶级对子女的要求尚且如此,作为社会主义的公民、劳动人民的后代,更应重视生活能力的养成。特别是今天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通过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不依赖父母和他人,以养成勤俭节约和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生活适应的能力,应是一项重要的劳动教育任务。生活琐事虽小,但确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从小养成自我穿戴、洗洗缝缝、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等生活能力;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烧菜煮饭;在学校中要做好美化教室,绿化校园等工作,以此来养成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适应能力。利用假期组织夏令营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共同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应积极发扬。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美国职业联合会的倡导下,开展过生活适应教育运动,对幼儿园的孩子和中小学生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教育,并在七至十二年级开设有关课程,强调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有关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以培养儿童及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8](P.1382)这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

  以上三方面的劳动教育,有的活动并非绝对的泾渭分明,如在社会公益劳动教育中,植树造林、帮助军烈属抢种抢收等,就与生产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再如在自我服务劳动教育中,美化校园、布置教室等活动,就与社会公益劳动教育不可分。在劳动教育中,应当注意和发挥几方面的教育结合点,以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效益。

  (二)劳动教育的实施

  根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和前苏联及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就其基本要求来说,提供以下两点作为参考。

  1.生产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根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应当是与当代科学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道路。首先要同教学,特别是自然学科的教学相结合,通过与自然学科教学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与现代生产有关的基本原理,同时要通过实验与实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计算机的应用,是适应现代生产要求的重要工具,为此,计算机的学习,必须从娃娃学起。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值得参考,在他主持的中小学教育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生产劳动活动做了系统的安排,使学生从简单的手工劳动到复杂的机械劳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做到由简及繁,由易到难,由操作到原理,系统学习,逐步提高。我国在全国解放后也曾进行过学校办工厂、办农场,开展勤工俭学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以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1958年我国教育部曾规定设生产劳动课,包括初中手工劳动和农业基础知识,高中农业实习和机械实习,并规定学生每年要参加14-28天的体力劳动。这些规定,固然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过多“左”的思想影响,致使后来未能坚持下去。但把生产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来设立,使生产劳动教育走向制度化的考虑,其基本精神还可以适当采用的。

  通过课外活动,包括组织学生个人和集体的科技活动,进行有组织的参观和实习,把课内所学的生产知识应用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去,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学生还获得了“小小科学家”的奖励,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大力提倡。当前活动课的开设,也希望能更多地向生产劳动活动倾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劳结合方面,前苏联和我国都曾有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苏联有过劳动过多或劳动欠缺的教训,在我国也曾有过“以生产为纲”和“门门结合劳动”等“左”的做法。对于这些教训,都应认真地总结和吸取。

  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的思想,是以从事现代化的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因而普鲁东的综合手工劳动的思想(认为学习多种手工劳动就可以达到全面发展),自然受到马克思的批判。但在我国,从实际出发搞一些手工劳动和农业劳动还是必需的,问题在于必须以现代生产思想为指导,如手工劳动应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劳动的基础,是掌握简单生产工具的必要手段;农业劳动应在粗放的农业经营的基础上,尽力增加科技内容,如土壤检测、种子培育、化肥施用、机械耕作等等,都有不少的科技知识可学可用,变简单的农业劳动为科技劳动,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现代化教育思想,因为没有现代化的的生产劳动,是绝不可能走向体脑结合以至差别的消灭,当然更不可能进一步消灭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以实现未来社会的理想。

  2.劳动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在劳动活动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全国解放后,把“爱劳动”定为“五爱”的国民品德之一,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老解放区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以及生活服

  务劳动的内容和过程之中应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此来达到活动与思想双丰收。在这方面,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9](P.100)因此,他非常重视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生产价值,并认为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没有意义的,它将会成为一种单纯的物质消耗和体力消耗的过程。所以劳动过程应当是一种具有创造价值的活动,应当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或文化财富。

  在劳动过程中,应当进行哪些教育呢?概言之,即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教育。

  (1)劳动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学生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特点,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克服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树立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点,认识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走向理想目标的根基和动力;使学生认识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已成为光荣豪迈的事业,劳动将从负担变为责任和快乐。

  (2)劳动态度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劳动创造,以忠诚的态度来从事劳动,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从事劳动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忠诚地履行工作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尽职尽责;事无巨细,都要认真从事,不苟且,不马虎,不浪费劳动资料,不旷费劳动时间,也应属于劳动态度教育范畴之内。

  (3)劳动习惯的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日行月就,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反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恶习,应当成为劳动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上述几方面的教育,不是完全割裂的,常常在统一的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为了实现上述劳动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教育部将劳动课正式列入小学教学计划,国家教委于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2年又制定和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使劳动教育不断向制度化的方向前进。[10](P.934)劳动教育的实施,不只是学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都应密切配合进行,家庭在儿童的劳动教育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应当提供青少年进行劳动锻炼和实习的条件和场所。因为培养有社会主义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协同地进行,使其有效地实施。

  四、劳动教育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特别是在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问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国解放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也把劳动教育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但为什么后来又有人主张劳动教育不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呢?究其理论根据,大概不外以下两个方面:1.从传统观点看,在论述人的和谐发展教育时,一般都只提德、智、体三育,近代引进西方教育学,蔡元培、王国维在论述教育方针或宗旨时,除了德、智、体三育之外,又加上美育成为四育。蔡元培在《我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又增加世界观教育,而成为五育,都未把劳动教育列入其中。王国维借鉴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完全之人物”定义为精神和身体调和发展的产物。身的发展属于体育,精神的发展分为智力、情感、意志三部分,并与哲学上的真、善、美三部分相契合,为此确定教育的宗旨为体、智、德、美四育。认为对四育的全面实施,即可达到“完全之人物”的养成。这样就把哲学上的真、善、美,与心理学上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作为“心育”的组成部分,再加上体育,便成为教育中的体、智、德、美四育。这样,教育上的四育,在理论上就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这可能就是今天有人坚持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四育,而不应包括劳动教育的理由所在。这一传统观念其影响是深远的,因而劳动教育即不属于这一体系之内。

  2.另一种理由是:认为劳动教育,作为生产技术教育来说,可以包容在智育之中;作为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可以列入道德教育之中;因而它无需单独列为一项教育内容,也不应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述两个理由及其理论根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值得商榷:第一,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德、智、体、美各育所能完全替代的,它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另外,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方面,又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科技能手,有人还获得了“科学创新大赛”奖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也得益于劳动技术教育的施行。第二,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包容在其他教育之中,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问题。在各育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不独在劳动教育中存在,在德、智、体、美各育中也无不存在,以此来否定劳动教育的独立存在,其理由也难以站得住。

  笔者主张将劳动教育列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如上所述),而且因为它在我国今天,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的时候,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着其它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上大学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唯一希望,鄙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不但表现在学生中,也体现在家长身上,因而加强劳动教育是势在必行。为此,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为了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劳动教育,把教育的组成部分,由德、智、体、美四育,增加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项必要的而且有益的措施。

  最后,再说明一个问题,有关教育的组成部分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认识的深化、现实的需求,而有所改变和有所增减。从教育的发展史来看,从“三育”(德、智、体三育)到“四育”(德、智、体、美四育)再到“五育”(德、智、体、美、世界观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可见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将因客观的需要和教育家的不同理解,而有所变动,即因时、因人而异。朱镕基同志在1999年3月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他在德、智、体、美之外,加了一个“等”字,也是一种留有余地的灵活处理的办法。

  至于各育的作用和先后问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主张“智育第一”者有之,主张体育为先者亦有之,主张德育是统帅者更不乏人,甚至主张以美育来涵盖和提高其他各育者,历史上有、当前也不乏人。因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原理,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弘扬我国的革命教育传统,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之中,把德、智、体、美四育增补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乃是应有之义,也是当务之急。

篇六: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中学劳动教育实施的重大意义及策略探究

  摘要:劳动教育是我国中学教育事业中永恒的话题,在素质教育推进的今天,对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劳动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标准。劳动教育能够发挥出独有的育人功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将来学生成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夯实了基础,也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推手。鉴于此,本文围绕中学教育情况,分别阐述了劳动教育实施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策略,以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中学;劳动教育;实施;重大意义;策略

  引言:在教育新形势下,国家对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更加重视。但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中学对于劳动教育重视度不足,不仅教育资源不够充足,实践教学课时数也较为有限,还存在教师缺乏劳动教育科学思想、专业知识等情况,均对劳动教育的推行产生了阻碍。因此,中学劳动教育应强调教育方针的重要性,使教学实践的内容得到丰富。引导学生在完成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好劳动活动的支配、调节和控制,以更为积极、自觉的学习态度投入到今后的劳动知识学习中。

  一、中学劳动教育实施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力

  劳动教育的实施,旨在帮助中学生认识劳动的本质属性,了解劳动具备的多元价值。中学生思维发展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而劳动为其中的一种基本形式。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动手技能,只有培养学生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多层次的劳动能力,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环境内。劳动教育侧重于学生的“在场性”,在多种劳动场地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历,以此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度和熟练掌握实践技能。这种实践锻炼并非单纯的肢体动作,而伴有观察、探索、体验,以及多种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等的结合,学生可在此期间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最终收获成功和喜悦。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劳动创造力

  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明晰,在每次的实践和生产活动中,尽管是简单的种植、清扫、擦洗、制作活动,也并非只是机械、重复的操作,而更加强调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中实现创新的目标,培养勤劳、专注的工匠精神。在确定中学劳动教育目标时,不可将其简化和等同于劳动技能或习惯的教育,更应当加入劳动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对劳动产生价值认同。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情感力

  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可在此期间积累劳动与生活经验。能够在体会劳动快乐的同时,理解自立、自理、自主的精髓,变得更加有担当。作为人们对劳动的看法和态度,劳动价值观中包含了对劳动的态度、意义方面的认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使学生自觉强化劳动光荣的意识。在培养学生劳动情感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知,无论从事任何类型的劳动,以劳动本身而言均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平等的且劳动成果值得尊敬。可以使学生尊重劳动职业,自觉培养奉献精神,“培养树立大国工匠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勇于承担责任。

  二、中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学是知识传递和智力发展的过程,教学应更加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并非学生的发现。但在新课改环境中,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认为是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建构性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协作,体现出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为此,学校和教师双方都要从思想意识中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不可弱化其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前,应当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指引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勇于探索和创新,重点关注学生对劳动知识的“建构”,使劳动教育发挥出知识发展、因发动机、人文教育、体验创新、科学探究、体能发展等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提升教育地位,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

  教师作为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要同其他类型的教育紧密结合。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将劳动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贯穿于相关课程中,如综合实践、课外活动等,不断增强课程间的联动性。除了开展以课堂教学形式的教育活动外,还可将其范围扩大到整个校园内。比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便可向学生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自主完成劳动和各种其他工作,以这种方式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中获取价值感和成就感,让劳动教育在日常小事中得到落实。中学校际间还可进行协同合作,依照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的区域位置共同构建劳动实践基地。各校可按照时段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不仅为今后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实现学校间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共享。

  (三)健全教育机制,采用家校社合作的新形式

  劳动教育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学校可将劳动教育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家庭、社会都发挥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比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在假期自主参与到社区劳动中,需要中学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让社区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家庭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场所,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从事家庭劳动的空间。劳动教育中本身也包含家庭劳动技能、习惯等层面,为了保证家庭劳动教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便要同家长积极沟通和交流,留意学生在日常家庭劳动中的具体表现,使学生为创设美好家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种教学形式的实施,可以让学校教育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合为一体,不仅树立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也使其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为劳动教育赋予了新的意蕴,也让劳动教育拥有了更多内涵和解读。因此,中学劳动教师应优化教学的各个层面,直面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难,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地位、健全教育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等,时刻保持劳动教育的本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雄,王新婷.求索“评价新方式”,深入开展劳动教育[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05):24.

  [2]徐小林.聚焦新时代劳动教育

  打造高质量研学实践[J].教育家,2022(13):49.

  [3]于杏林,王喜凤,彭瑞敏.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为“双减”赋能[J].教育家,2022(20):22-26.

篇七: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孔梓俊

  教育青少年热爱劳动,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亦是成就青少年幸福美满人生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下,我们要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引导青少年弘扬劳动精神,要引导青少年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投身劳动实践中去,在劳动中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劳动中发展智力、促进思维;在劳动中享受乐趣,感受生活的美。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必然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做事勤快,兢兢业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能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开发智力、提升能力;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不会被风雪、严寒所吓倒,身体得到锻炼,体魄自然增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能在劳动中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情趣高雅了,素质提高了。

  劳动教育是德育的磨刀石、润滑剂

  劳动教育是锤炼学生意志最好的磨刀石

  劳动如同登山,只有昂起坚强的头颅,迈开坚定的步伐,才能面对前面的崎岖山道,迎难而上不退缩,才能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不幸。对于许多青少年而言,不必说插秧割麦、开山运土这类体力活,哪怕是简单的洗衣做饭、抹地擦窗,也是困难重重。劳动技巧的学习、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过程的自我保护、体力的消耗、身体的劳累等,都会可能让他们“碰钉子”。此时,他们就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劳动中得到真正的锻炼。从日常生活中培养青少年的劳动实践能力,让他们独立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摔倒了”就勇敢“爬起来”,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有担当、肯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润滑剂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青少年可谓是“烂熟于心”,但并没有很深刻的切身体会,随意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较常见。要让青少年真正懂得珍惜粮食、节约资源,就要让其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集体性的实践活动,青少年会在集体劳动中、在与他人的相互合作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互相帮助、乐观向上、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青少年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教育活动,完成班级、团队组织交给的任务,“你拖地我洒水,我抹窗你递布”,从中享受到劳动的团结有爱、幸福快乐。

  青少年在劳动中锻炼了自己,完善了自己、成就了自己,感受到在劳动中带来的甜酸苦辣,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体验到了存在的价值,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好品质,将来工作岗位才能承担重任,才能成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尽职尽责的合格劳动者。

  劳动教育是开发智育的长阶梯、阔桥梁

  劳动是发展青少年智力和能力的阶梯

  身体动作的灵敏会促进大脑的发育。人在劳动时,信号从手传到脑,又从脑传到手,脑指挥手,手又丰富了脑,刺激了脑细胞,使大脑状态更加活跃。2021年广州新中考方案中,物理、化学考试内容增加了实验操作,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认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其中,物理学科注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及应用,化学学科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更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构建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

  劳动是开发青少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桥梁

  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而且动手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在劳动中通过擦、洗、修理、种植,让他们认识纸、木、铁、铝等物质的性质、特点、用途等;炒菜、做饭可以懂得烹调知识;修理手机可以了解电器知识;洗碗时,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从而懂得物理学的浮沉现象……在劳动中观察现象、感受知识,在劳动中解决问题、运用知识,这既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知识,拓宽眼界,把“印”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的能力,促进青少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更有助于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隨着科技进步,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造性的人才,而开拓创新,即需要动脑能力,也需要动手能力。青少年只有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质疑能力、辨识能力、善于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而只有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课堂、书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他们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开发。以劳启智是提高青少年智力水平有效的途径。

  劳动教育固体育之强、体育之实

  劳动在培养健康体魄上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好方法。劳动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经常劳动,可以锻炼肌肉筋骨,从而使肌肉结实,关节灵活,体魄健全。医学研究表明,劳动过程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

  劳动锻炼在促进青少年身体正常发育、保证其健康成长等方面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适当的劳动锻炼,能促进青少年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能提高其各器官功能和其相互间的协调性;适当的劳动锻炼,能促进青少年的身高增长、体重增加,能强健其体魄、增强其体能。

  劳动教育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青少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学习要劳逸结合,长时间使用大脑得不到放松,效率就降低,而紧张、繁重的学习之余,参加适当的劳动锻炼,能使大脑得到适当的调节、放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卫生干净的良好生活习惯,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劳动教育为美育之发现者和创造者

  劳动发现美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次谈道:“美就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本质的对象化的产物和结果。”美表现在劳动上,劳动发现美。青少年在劳动中形成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强化美育,以劳育美、以美育人,让青少年在劳动中感受美的各种形式,感受冷盘热炒的色香味俱全,感受手工艺品的款式各异,感受科技发明的精巧匠心,也让青少年明白“劳动不仅创造美,劳动本身就是美”,明白辛勤耕耘、皮肤黝黑的农民最美,明白寂寂无闻、日晒雨淋的工人最美,明白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最美。

  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有利于青少年提高审美情趣,净化心灵。在劳动同时,领略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美,审美经验丰富了,人文素养提高了,生活情趣就自然而然地随之高雅起来。

  劳动创造美

  人是社会的主体,生活的主人,人不仅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而且希望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那里必然有美的创造能力,人类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离不开人们聪明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青少年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对美好的事物有无限的憧憬和不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美、鉴赏美的同时,会创造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美,这种审美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来自青少年心理需要,它为青少年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青少年的情感得到释放,思维受到启迪,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想象,把自己所领悟到的美用自己的双手表现出来。在劳动中创造美、体现美,能够使他们收获一种享受、一种鼓舞、一种慰藉,更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勞动与“美”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教育者应努力发现与利用劳动实践的美育因素,来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验美。在求知中领略美感,在实践中追求创新,让学生通过对劳动美的感知、体验与追求,接受美的滋润

  和熏陶,成为具有一定审美创造能力的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

  当前教育仍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的问题,这既不利于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也是劳动实践能力培养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劳动教育从少年抓起”的劳动教育观念,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对培青少年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审美”的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篇八: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加强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的意义、对策及注意的问题

  高才生或许可以从书本中产生,但高素质人才只能生长在劳动的土壤里。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切实可行。我国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劳动实践教育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独立内容,而且对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职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对职校学生实施劳动素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

  加强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实施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任务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提出了学校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青年学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当代青年学

  生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实施劳动素质教育是中职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一,劳动素质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社会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课堂,要引导广大学生经常深入到工厂、农村参加各类生产劳动,通过亲身体验企业、农村的生活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投身改革,献身四化的热情。同时,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艰苦奋斗,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德。

  第二,劳动素质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需要。中职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包括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个方面,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技能的培养更离不开劳动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只有指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大量的企业劳动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服务社会的技能,否则只是“黑板上维修设计”,通过生产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加深对科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劳动素质教育是中职生增强身体素质的需要。中职生正处在身体成熟的重要时期,参加适度的劳动能使其肌肉、筋骨受到锻炼,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其抗病能力,从而强健学生的体质和体力。中职生

  应在大学期间多参加劳动,锻炼健康的体魄,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二

  加强中职生的劳动素质教育的若干对策

  1.实施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应注意的“三个结合”

  第一,集体劳动与自我劳动的结合。职校中,学校对集体劳动组织得比较好,因为在集体劳动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但对中职生的自我劳动重视的不够。其实,自我劳动对青年学生自我约束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大部分时间的劳动是自我劳动。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向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我劳动能力很差,大部分学生不会做饭,不会缝补衣物等家务活,就连宿舍卫生也懒得搞,于是有人提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担忧。

  第二,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相结合。对中职生实施劳动素质教育中,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要双管齐下,既要有一般劳动更要有专业劳动。一般劳动可以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参加专业劳动不但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增长才干。

  第三,义务劳动与有偿劳动相结合。参加校内的清洁卫生,绿化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的劳动,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这些劳动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适当的有酬劳动,有助于学生勤工俭学,培养自立的精神和很好的劳动习惯。对职校实施劳动素质教育,要注意义务劳动与

  有偿劳动相结合。

  2.中职生实施劳动素质教育的三条重要途径

  第一,公益劳动。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青少年为社会无偿劳动中贡献的力量越多,他在内心就会更加深切地珍惜那些似乎与其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并且会享受到光荣感、自尊感和成就感。职校中也应积极提倡关心他人、热心公益、扶贫助困等活动,要通过青年志愿者等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洁,照顾孤寡老人,义务家教等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从而有效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

  第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大学生劳动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是推动中职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有效途径。职校每年要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到农村牧区、厂矿企业等生产第一线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基层;另一方面,又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通过与工人农民共同劳动,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劳动人民为创造物质财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第三,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既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篇九: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摘要: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幼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塑造和萌芽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处于浅层理解阶段,幼儿的身体机能也未完全稳定。但这些并不代表劳动教育在幼儿阶段无法实行,相反,幼儿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期。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科学观念的形塑均起步于幼儿期。因此,厘清幼儿劳动教育体系的相关理论,是改善实践的第一步。本文基于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实施策略

  引言

  对幼儿从小爱劳动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方法还有很多,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实践,但最重要的是一贯一致,持之以恒,对幼儿要严格要求,使之形成习惯,变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将终身受益。因为现在的孩子,就是将来祖国建设的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幼儿从小养成爱劳动这一良好的品德,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儿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

  情感目标是幼儿阶段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幼儿从认知走向实践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幼儿阶段教师衡量教育内容、制定评价标准的重要参考因素。劳动情感的培养和激发是新时代幼儿阶段劳动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要萌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幼儿园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规定向幼儿进行初步的爱劳动的教育。在情感目标的指引下,幼儿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也是渗透于劳动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部分。认知和技能目标的实现既是情感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也是情感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积累准备。幼儿爱劳动的情感会促进新的劳动行为,劳动行为所生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再次积淀劳动情感,在不断的良性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中巩固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有效的劳动教育应当注重核心目标的达成,更应以统整的观念对待劳动教育的更多方面。

  二、明确劳动课程价值观,形成课程目标

  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的教育,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幼儿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认识及对劳动成果是否珍惜等内容。幼儿的劳动更倾向融于生活的自我服务劳动、服务于班级的劳动体验、感受丰富多样的劳动生活体验、学习等。

  三、在生活坊中让幼儿体验与分享劳动的喜悦

  在生活坊中除了剥豆子、瓜子,还让幼儿制作《水果拼盘》。在这一区域中,孩子们不仅喜欢劳动,还有了任务意识,孩子们在班级群中报名,轮到谁,谁就准备好水果等材料带入生活坊。到了生活坊,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清洗水果,接着,用削、切、剥等技能,进行水果的创意拼摆,还制作了水果串,甚至还制作了果汁。制作结束,孩子们必须把生活坊整理清楚,该扔的扔、该清洗的清洗,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热爱劳动的氛围。在评价环节,孩子们还主动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于其他孩子一起品尝他制作的水果拼盘,这不仅让幼儿爱劳动、主动分享劳动成果,还提高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寓劳动于学习活动中,培养劳动的能力

  (一)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利用有关于劳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开展领域教学。如学习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教育孩子学会自我服务,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做各种事情,针对有的幼儿上幼儿园时不愿意自己走路,通过故事《小脚不见了》,帮助幼儿分析故事中的小猪胖胖的小脚为什么不见了,并让小朋友想办法帮忙小猪胖胖找回小脚,从而让幼儿知道上幼儿园要自己走路。通过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了解歌曲所隐含的寓意,引导幼儿理解劳动光荣的品质。(二)区域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区域活动中如美工区让幼儿学编织,教师的示范让孩子学着教师怎样来“做”,不仅学会了编织的技能,还能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在生活区我们也给幼儿准备了系鞋带、订纽扣、编辫子、扫豆子等游戏。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对劳动活动的兴趣,同时发展幼儿手指的小肌肉群,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三)在种植与饲养的活动中培养劳动技能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里,教师组织幼儿用铲松土,种上大蒜、青菜、辣椒等各种菜苗,定期给菜苗浇水,施肥,拔草,记录种子发芽,测量它们每天长高了多少,和孩子们一起期待着小苗苗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在班级的“自然角”,用各种瓶子、花盆种上各种花和菜苗,幼儿每天轮流当值日生,给自然角的花浇水和记录生长过程。在自然角中还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小螃蟹、小乌龟、小金鱼等,让孩子们经常给它们喂食换水。在种植与饲养的活动中,幼儿掌握了相关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能力。

  五、引领家长更新观念,实现家园共育

  引领家长更新观念,树立意识。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围绕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培训,借助幼儿园公众号定期向家长推送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文章;定期开长家长沙龙,探讨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实施的重要性;邀请专家向家长宣讲劳动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引导,家长的劳动观念得以逐步更新,培养儿童劳动的意识得到树立。帮助家长拓展思维,挖掘内容。将幼儿在园参与劳动的内容进行细致梳理,以文字、照片或视屏的形式,启发、帮助家长拓展思维,尝试挖掘家庭中可实施的劳动教育内容。带领家长找到方法,增强自信。家长的难题在于调动儿童的劳动意愿,增强自己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自信。借助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学习并找到实施家庭劳动教育的灵感,并以线上互动的形式,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帮助家长从一件一件小事上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结束语

  总之,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秉承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价值观,在务实研究中探索形成更加完整、丰富、科学的幼儿劳动课程体系和实践推进体系,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的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劳动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参考文献

  [1]梁宇翔.基于劳动教育的幼儿习惯培养策略[J].辽宁教育,2019(24):62-64.[2]王浪.幼儿劳动教育实施策略[J].教育观察,2019,8(38):60-62.[3]张海燕.生活情境中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研究[J].成才之路,2019(24):12.

篇十: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劳动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是和其他各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经历一个世纪艰难的摸索至今,劳动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外加的东西,一直没有溶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它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以“智力本位”的应试教育盛行的情况下,我们的劳动课和实践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流于形式。受这种功利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的正确认知。这致使当前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一下情况: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鄙视劳动人民;随意浪费水、电、粮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一些大学毕业生贪图享受,不愿下基层,频繁跳槽,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重申,探索劳动教育更好的实施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之于人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劳动决定着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的也决定着个人的收入水

  平。

  马克思说:“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健体,锻炼我们的肌肉和感官。通过劳动使我们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勇者。在劳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生产关系,领悟劳动和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找到自我发展的途径。从事不同的劳动,能加深人们对各阶层人们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人生,找到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树立平等观念,克服人际关系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劳动中可以发展和丰富个性,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另外,劳动可以使人学会宽容、理解、诚信、珍惜时间……所以我们通过劳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哈佛大学教授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劳动是愉乐人生的起点。”

  21世纪的人才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认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劳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应

  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二)劳动之于教育

  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过程服务于劳动过程,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传递。教育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不幸的是,到了古代社会,社会两极分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成了劳心者的专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排斥自然科学。由此,古代教育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一方面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另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

  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正向着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转化。劳力和劳心没有明确的界限,大部分劳动的性质走向“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者的素质成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要求。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规模扩大,有了专门的理论支持,教育走向了独立。然而这种独立“又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即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这种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主智”和“应试”的倾向。这种脱离劳动的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劳动素养,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社

  会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成了必然选择。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

  劳动人出生时的劳动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但成人后有的人仅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人则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表明在劳动能力上人与人的差别。另外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也影响劳动效果和个人的健康成长。以上个人的劳动素养是通过教育进行的。

  人的一生都在劳动,劳动素养的培养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我们要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劳动观念,年龄大些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里的劳动与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有所区别。学校劳动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劳动的目的和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劳动。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在内容上是有所选择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专业教育的劳动具有专业技能培养的性质。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加强劳动观念和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

  我国德育的“五爱”中就有“爱劳动”这一条。可是随着我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使我们的新一代远离了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追求安逸与享乐。这种状况很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意识,做好劳动设计,保证劳动教育时间,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相关教育部门要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课教材,健全劳动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简单的生活服务性劳动和集体劳动中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

  初等教育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我服务的意识,强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并和家庭劳动教育做好衔接,增强教育途径的一致性。校园服务劳动要建立长效责任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利主人翁意识。除了环境责任区的保护以外,可以通过分组分班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培养对自然的感情,学得一些劳动经验,培养劳动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校长曾让一位农民给学校的小学生上劳动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但获得了种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朴实的情感,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从此以后,孩子们亲切的叫他农民老师”。

  另外,教师要适当安排学生参加集体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参观或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动人民和火热的劳动场面,增强对劳动的感情。而且集体性的劳动可以加强集体协作,比在课堂上更能加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

  2、在劳动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技能培养

  教师要通过劳动联系理论与现实,训练学生手脑并用。我们存在一种只强调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倾向,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建议在学习了一项原理之后,要适当进行试验性操作或强调原理的应用,要求他们动手制作小物品或模型,或结合社会调查试着写作文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占有一定和教学时间,并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3、注意教育过程中切不可以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

  一旦劳动意味着强制与惩罚,就失去劳动教育的意义,且易使学生形成对劳动的错误认识。

  (二)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假如普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基础,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则培养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培养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劳动是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列宁提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无论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还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都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劳动教育便成了应有之意。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影响,贪图安逸舒适,金钱至上,追求高消费并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另外他们中有一些人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经不住困难和挫折。还有一些大学生就业后频繁跳槽,稍有困难就选择逃避,为金钱随意放弃自己曾经的职业理想和手头的工作。这样做从社

  会角度看一方面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所以,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劳动者的专业性的核心因素。劳动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环节,在专业劳动中培养对未来职业的兴趣,而且更多的专业能力可以为就业增添砝码。从人自身来说,脑力与体力结合有利于缓解脑力或体力疲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勤工俭学或打工等劳动过程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形成朴实的劳动观念。劳动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不同于道德上的说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课堂。

  鉴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此阶段的劳动教育相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逐渐走向了自觉,逐渐脱离老师的指导,而且劳动结果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本专业的科研基地,在社会上相关的劳动部门成立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实践课和值日周进行劳动等等。另外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和实习和创业活动增强劳动能力。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半工半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据《中国教育年鉴资料》的统计,我国60年代初高校学生劳动实践的时间约占在校总时间的20%~30%,那时的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十年动乱’时期高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

  20%~30%,有的学校高达40%~50%,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受到很大冲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劳动实践在教学计划外部分有了进展,但在教学计划内部分还不到10%。以上文字说明,高校劳动教育仍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好学生充裕的课外时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的教育规划,健全引导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推荐访问: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劳动教育 对策 性及

本文来源:https://www.feiyangkj.com/fanwendaquan/youxiufanwen/1699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