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格文档网!

2024年度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2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4-05-06 18:25:0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详细介绍:教学目标(一)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三)培养观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2篇,供大家参考。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2篇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1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6+25+38=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12+8+20=50-30-6=42+8-30=

78-40-6=52-(12+8)=70-(18-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知

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

出示例368-29+51=

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即:

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第一种虽然最后得数是一样的,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是有错误的,第一步忘了退位,第二步忘了进位.第二种抄错了运算符号.导致最后结果是错误的.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的两道

题.

(1)56+24-30=(2)67-34+39=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2.出示例472-(47+16)=

启发性提问:

(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由学生在小黑板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做法,教师先出示正确做法.

重点讨论有没有简便写法,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下面情况.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

第一步是正确的,第二步的被减数和减数填倒了,63减去72是不够减的.因此,像这样的题,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1)32+(55-46)=(2)76-(13+42)=

订正时,提问:

(1)第(1)题有简便写法吗?为什么可以写成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在书上填数.

2.对比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

81-52+4870-(23+35)

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2)口算下面各题

55+30+856-3+9

42-(8+34)81-7-70

35+(10-6)74-(80-6)

由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得数.

3.判断下面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1)题错,第(2)题对,遇到小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用简便写法.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第5题和第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加减混合式题(不带小括号和带小括号的)及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用竖式计算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因此,采用由学生试算,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的方法,培养学生计算中的良好习惯.但对有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有的没有简便写法,有的有简便写法,这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例4时,先放手让学生试做,根据学生试做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中讨论的方法,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没有简便写法.紧接着安排做一做的两道题,其中第(1)题由于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因此有简便写法.通过对比,使学生分辨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有简便写法,什么情况下则不能.在巩固反馈环节时,采用判断的形式加以巩固.这样安排,突出了这节课的新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平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平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习,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并能正确地平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平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电脑演示).唐老鸭博士: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三关吗?那就开始吧!

2.复习铺垫.(进入第一关.)

(1)54=50+( ) 68=8+( )

这两道题都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成了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一)感知分类

出示两个文具店,提问: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体验分类

教师(出示例1):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教师: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探索记录方法

教师:能按照形状分一分并告诉大家每种气球有多少个吗?

学生分组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教师:现在请大家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但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呈现方式的特点。

2、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2、题。

(1)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第(1)题。

(2)学生自己完成第(2)题。

(3)讨论:分的都是这些卡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2、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分类(超市、图书馆)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

2.复习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

3.解释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了解图形的位似.

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 同形状的图形,体会其中的道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奥妙,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 教学重点

1.位似图形的定义.

2.用橡皮筋放大图形 的原理.

●教学难点

体会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培养转换思想.

●教学方法

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仔细观察的 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数学道理,使学生操作与 思考相结合.

●教具准备

若干个橡皮筋.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

第二张:●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放投影片4.9.1 A)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它们是相似图形吗?

2.图形 位置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寻找出一些规律吗?

[生]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图形.

图形上各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镜头中心P点,A、B是一对对应点,连结后并延长过点P.这组图与相似图形比较,多了一些特征.

[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Ⅱ.讲授新课

大家刚才观察到的一组特殊的相似图形,我们叫它位似图形,那么什么叫位似图形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5页定义,仔细理解位似图形的要求.

定义讲解:

1.两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两个图形才叫做位似图形.两条件缺一不可.此时,把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

巩固定义做一做.

[师](放投影片4.9.1 B)

下面有三组图形,请同学们观察,并实际操作一下,看它们是否是位似图形.老师请一位同学板演.

图4-52

板演结果:

图4-53

[生]通过测量发现,三组图形的对应边各成比例,所以它们分别是相似图形.但连结后发现:(1)、(3 )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如图O、P,(2)却没有这个特征,这说明(1)中的两个图形与(3)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但(2)中的两个图形只是相似图形而不是位似图形.( 1)、(3)的位似中心分别是O、P.

[师]这位同学很具有科学态度,他能准确应用定义解决问题.请大家在图(1)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关系吗?

[生]它们的比等于位似比.

[师]很好,在(3)中再试一试.

[生]在(3)中发现也有这个特征.

[另一生 ]老师,这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相似三角形定理来证明.

[师]这就更圆满了,于是我们 可以得出位似图形有如下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 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本章第3节学过的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叙述作法,并思考放大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为什么是位似.

我们尝试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将一个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是3.

将两个长短比例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选定正方形外取一足点P,将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点,把一支铅笔固定在长橡皮筋的另一端, 拉动铅笔,使两个橡皮筋的结点沿正方形ABCD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正方形ABCD上运动一周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正方形ABCD,它们形状相同,相似比为3.如图4-54所示.

图4-54

通过连结图中各对应点连线,发现它们交于一点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图形.

Ⅲ.随堂练习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 :

如图4-55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 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 (实际上,△ABC与△DEF是位似图形)

图4- 55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方法亲自试一试.

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 怎样?

(答案如图4-56所示)

图4-56

Ⅳ.课时小结

1.通过观察与操作,理解位似图形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

2.能用位似图形定义解释前面学过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Ⅴ.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4.12

预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后半节.

答案 1:∵△OCD与△OAB是位似图形.

△OCD∽△OAB 且两三角形各对应点连线交于一点O,于是得OCD=OAB.

∵OCD与OAB是同位角.

AB∥CD.

答案2:放大前后的图形是位似图形.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去验证说明.

Ⅵ. 活动与探究

老师提供一张同学们比较喜欢的漫画人头像.请同学们将这张图放大一张,再缩小一张,对比 一下自己的杰作,看像不像.

意图: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各器官的协调性 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

完成后可做一次展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杰作,陶冶审美情操,尽情享受劳动所得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

一、位似图形定义

1.两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二、用橡皮筋放大正方形

三、随堂练习(学生板演)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课本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器、小闹钟学具(学生人手一个)。

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钟表上的半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丽丽上学、读书、运动、复习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丽丽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丽丽早晨7点半去上学。

师:他在什么时刻读书呢?

生:9时半读书。

师:下午丽丽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丽丽做操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4时半他在做操。

生:6时半复习

揭示课题:丽丽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7点半去上学,9时半读书,4时半做操,6时半复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师: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2和3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2半。

3. 依次出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师: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多个半字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师: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师: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有好朋友吗?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

师:加法和减法也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

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它

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

②怎样计算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③引导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根据题目画出

线段图。

②分析两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

③引导学生与第(1)小题比较、分析得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加法,小组内说说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并找一找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2)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那减法各部分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3)沟通梳理加、减法间的关系

师:通过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

间的关系吗?

(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检测反馈

1、看课件,完成基本训练。

2、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3、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2、3、4、5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4、提出问题

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

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反思: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80页的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教师接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l、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物体的个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l。)用彩色笔把“ 1”上色。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自然数的单位是1。)

“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请说出下面几个数各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几个自然数,如7、10、25、369、1997……

教师:“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教师板书“0”。

“自然数与0有什么关系?”(自然数都大于0。)教师在“自然数”后面板书“(大于0。)”

“按顺序写数时,0应写在什么位置?”(写在1的前面。)

教师:“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包括什么数?”(自然数和0。)教师板书“整数”并用大括号把自然数和0括起来。

“假如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0’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0小的整数。)假如同学说不好,教师可以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0”的下面板书“……(小于0的。)”

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同学看到如下板书形式。

整数 自然数:1、2、3、4(大于0的。)

……(小于0的。)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平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二、欣赏图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3、说一说。

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4、想一想。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设计图案图案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

三、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3、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 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与平移

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篇12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推荐访问:小学 数学教案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的题目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的ppt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50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数学的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feiyangkj.com/fanwendaquan/youxiufanwen/35164.html

推荐内容